云南“转身向海”的梦想正照进现实

 

1930年12月,25岁的埃德加·斯诺乘坐火车,追随马可波罗的云南足迹,来到昆明。此时,距离他写下闻名世界的《西行漫记》,还有7年。

 

面对马可波罗惊叹的“壮丽大城”,他写道:这座城市是许多道路的汇合点,既是一条铁路的终点,又是若干马帮旅途的起点;既是东西方最后的接触点,又是东西方最早的接触点;既是通向古老亚洲的大门,又是通向中国荒芜边疆的大门。

 

这样的描述和定位,即使对于今天的昆明来说,也并不过时。

 

“一条铁路”说的是滇越铁路,当时全线通车已有20年。这条云南赫赫有名的国际铁路是一个奇迹,单从年货运量看,从初期的几万吨,一路攀升到几十万吨、几百万吨,巅峰时期达到了800万吨左右。

 

这是云南史无前例的物流水平。对比茶马古道,主要运输的货品来自以“六大茶山”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清中期年产干茶8万担,达历史最高水平。这8万担,换算成现代货运概念,也就是4000吨。

 

滇越铁路重构了云南当时的经济赛道,曾经辉煌的马帮时代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斯诺离开云南90年后,更大的奇迹中老铁路2021年12月3日开通,一起步,就超越了滇越铁路的巅峰,并将结合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助推云南实现“赛道逆袭”。

 

“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运行在中老铁路中国段线路上 摄影/徐章位

 

经济“强磁场”

开通运营23个月以来,中老铁路累计发送货物超2780万吨,其中跨境货物570万吨。尤其是今年以来,货运量大幅上涨,已累计运输货物突破1500万吨,其中跨境货运量349万吨,超额完成《中老铁路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年进出口货物运输340万吨以上”目标。

 

这个数据的意义,要放到大历史的背景下,才看得明白。

 

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

 

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大通道,符合这个发展规律,所以造就了历史上开放和鼎盛的云南。

 

 

当然,由于时代局限性,这种“开放和鼎盛”,并不全面、并不持久。

 

首先是大通道覆盖力、带动力不足。直到斯诺身处的20世纪30年代初的云南,除了滇越铁路和数十公里的公路外,其他地方都要靠徒步或骑马才能到达,而且道路险峻,匪患重重,云南大部分地区长期闭塞而落后。

 

其次是历史上的云南大通道,物流体系落后,货物品类有限,并未形成大贸易、大产业。

 

历代对云南的开发,大通道的主要作用是资源输出,让历史上的云南在许多时候成为中央王朝的经济支柱。

 

元代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云南上缴金锭居全国之首,银锭占全国二分之一,上缴铜则占全国百分之百。

 

 

著名的滇铜京运,始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终于宣统三年(1911年),前后历时185年,是关系清王朝财政金融兴衰成败的要政、大政。

 

滇盐、滇锡、滇茶都曾成为朝廷的命脉之所系。

 

这种情况下的云南大通道建设并没有考虑过激发新的增长动力,比如清代发力云南交通,打造以昆明为中心的滇黔线、滇川线、滇贵线,是为了便于开矿。

 

没有大贸易、大产业,就无法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更无法富民兴边。

 

 

中老铁路真正实现了大通道带动大物流——比公路运输时间缩短三分之二、运费节省30%,采用“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通关时间缩短1-2天,铁路连接沿线32个产业园,辐射33个国家、29亿人口、6.3万亿美元市场。

 

大物流带动大贸易——中老铁路运输网向北与中国铁路网连通,到达昆明、上海、浙江、广州、武汉、西安、成都、重庆等物流集散中心,再由中国铁路网通过中欧班列辐射至俄罗斯,最远可达德国、西班牙等国家;向南与泰国米轨铁路网连通,到达南部港口,直至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货物品类由开通初期的化肥、百货等10多种,到今年初的化肥、百货、橡胶、电子、光伏、冷链水果等2000多种,再到如今的增加了机械配件、薏米、蔬菜、服装等700多种,总品类达2700多种。

 

中老铁路正在构筑一个经济“强磁场”。

 

中老铁路首趟国际货物列车经磨憨铁路口岸前往老挝 摄影/江文耀

 

云南开放的先驱

大通道、大物流、大贸易、大产业,最关键的是大产业,是实现大发展、促进大开放的前提。

 

产业是云南的软肋。云南省委书记王宁指出,对云南来说,最大的短板是经济不强,根子是产业不强。

 

如何把发展的洼地变成繁荣的高地,云南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探索。

 

1884年,云贵总督岑毓英在昆明创立云南机器局,揭开了云南工业近代化的序幕。

 

此后两次承接大规模东部产业转移,奠定了云南的格局。

 

第一次产业转移是上世纪30年代后期,抗战全面爆发,大批沿海或内地的冶金、纺织、机械制造、军工、化工、交通等企业迁到云南,其中昆明工业内迁数量仅次于重庆、川中(四川中部)。

 

第二次产业转移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虽然云南当时没被作为重点地区,但投资也达到了全国投资的7%多。

 

这两次产业转移帮助昆明形成了“小而全”的工业门类,在工业领域亮点频出,并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春城无处不飞花”的轻工业鼎盛时期,机电产品制造能力甚至比广东还要强。

 

兰花牌冰箱是航空航天部昆明电冰箱厂引进意大利先进技术生产的,在当时是堪比国际水平的冰箱

 

当时昆明引以为傲的“五朵金花”——茶花牌汽车、白玫牌洗衣机、山茶牌电视机、春花牌自行车、兰花牌电冰箱,都是产业转移的成果。

 

令人遗憾的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五朵金花”纷纷凋零。

 

原因当然很多,开放条件滞后、产业配套不足、企业“单兵作战”、产业链也相对残缺等等,尤其是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机械制造、化工、机电等产业只停留在传统产业阶段,没有向深层次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更高追求。

 

新的发展模式正在酝酿。国务院批准在沿海12个城市设立了首批14家国家级经开区,集中力量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创建符合国际水准的投资环境,通过吸收利用外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工业结构,成为所在城市及周围地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重点区域。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关键一年。国家实施扩大开放战略,在开放地域上,从沿海开放扩大到沿江(长江、黄河、珠江等)、沿边(境)和内陆省会城市开放;在开放领域上,从生产领域扩大到金融、贸易等服务领域。昆明经开区应运而生,成为云南开放的先“区”。

 

 

从以“三资”企业为先导,集中发展先进的加工项目,同步发展商业、贸易、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到紧抓高新技术、生物资源开发项目形成高起点、高投入、高效益的产业群体,再到建立以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电子信息制造及数字经济五大产业共生互促发展的产业体系,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优势一步步叠加,产业一步步迭代,一步步引领昆明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云南、昆明产业发展的龙头。

 

 

时代风口

“龙头”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引领。一路走来,作为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主战场”,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一次又一次站在了开放创新的最前沿。

 

2000年2月13日,国务院批准昆明经开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当时全国48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一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的重要背景,就是接纳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需要。此举,可以说为云南承接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种下了“第一粒种子”。

 

2019年8月30日,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设立挂牌,面积最大的昆明片区与昆明经开区合并设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一体化融合发展。昆明经开区步入“自贸时代”,扛起了云南更高水平开放的大旗。

 

2022年,昆明托管磨憨,成为中国唯一一座有“边境线”的省会城市;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国家级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综合保税区、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四区联动”发展模式全国首创,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由此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自贸、经开、保税、跨境合作并具备口岸功能的开放型特色园区,站上了连接南亚东南亚大通道重要节点的时代风口。

 

 

随着中老铁路开通近两年来客货两旺,发展势头超出预期,给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推动力。

 

大抓产业培育,积极承接上海等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做好初级产品进口及落地加工文章,成为中老铁路大贸易带动大产业的关键词,也让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迎来“由开放边沿向开放前沿”“由交通末梢向交通枢纽”“由市场末端向市场中心”三个转变的重要机遇期,迎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核心区的契机。

 

产业转移,改变了很多省市的命运。

 

比如重庆、成都,在承接前两次大规模东部产业转移中,享受到最大的红利,奠定了如今西南地区的经济格局。

 

“澜湄蓉欧快线”(罗勇—万象—昆明—成都—布达佩斯)全新开通,实现东南亚至欧洲铁路直达,也让昆明和成渝经济圈紧密相连

 

虽然早在2011年,国家就发文明确提出,支持云南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但此时的云南,跨境基础设施面临不同程度的建设滞后和运力饱和,物流成本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出口贸易总量占全国比重微乎其微。

 

“沿边”和“跨境”优势也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当时云南最大的边贸口岸瑞丽80%的进口货物销往省外,80%的出口商品来自云南省外,自嘲“吃过桥米线”。

 

省会有产业、缺陆路口岸,沿边州市有口岸、产业弱的“瓶颈”明显。

 

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2015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并作出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云南是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大通道。

 

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云南综合交通运输条件实现了历史性跃迁,一条条“黄金通道”连横纵贯红土高原,一列列国际班列驶向全新终点,深刻改变了云南对外开放的面貌和格局,也为云南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启更广阔的空间。

 

 

重任在肩

中老铁路如火如荼,产业转移紧锣密鼓。

 

今年4月,李强总理到云南调研,考察了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云南省沿边地区产业发展和对外合作情况,释放出国家层面推动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积极信号。

 

7月,上海市代表团来滇考察调研。沪滇双方表示,结合上海资金、管理、人才、市场和云南资源、区位、生态、劳动力等优势,深化产业转移协作,加强园区和口岸合作共建,抓住中老铁路快速发展机遇,共同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

 

2023年10月8日,“沪滇·澜湄线”国际货运班列从王家营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驶出  摄影/胡超

 

9月,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在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中说,云南将聚力推进园区建设,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

 

成为“主阵地”,不仅意味着深孚厚望,也意味着重任在肩。

 

三年来,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积极助力畅通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加速推动“南出、北上、东连、西接”大通道建设,积极与厦门、成都、大连、济南、钦州港等自贸片区加强务实合作,与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临沧边合区、老挝赛色塔综合开发区等特殊功能区及省内20个沿边口岸形成良性互动,提高平台通道的支撑能力,加速政策、资源、资金等要素深度流通,逐步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内外联通、东西互济、南北贯通的全方位、多领域、强联动开放格局。

 

做强东引西联大物流。2004年,昆明经开区全面启动了王家营片区的深度开发,将王家营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培育为云贵高原地区唯一的大型集装箱物流中心,不仅成为中老铁路国际班列起点站,还开行了昆明王家营西至广西钦州港东集装箱铁海联运点对点班列,正在成为中欧、中老、中越货运班列的集货地和物流枢纽。

 

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停靠在王家营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  摄影/胡超

 

中老铁路通车营运以来,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首创“澜湄快线”“中老铁路+中欧班列”“跨境电商+铁路运输”等双向快速通关模式,开行“沪滇·澜湄线”“澜湄蓉欧快线”班列,跨境电商、冷链快线、纺织快线等新业务持续添彩,中老泰互联互通及“中老+中欧”“中老+沪昆”形成有机衔接,成为云南更好地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挥海陆联通作用、快速融入全球竞争合作的重要途径。

 

今年前三季度,国铁昆明局管内“中老铁路+中欧班列”“中老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跨境电商”等大物流模式全面发力,累计发送货物5470多万吨。

 

中老铁路公铁联运(泰国—老挝—中国)水果冷链专列

 

发展内延外拓大贸易。2022年,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主营业务收入实现3184亿元,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22.3亿元、生物及大健康产业实现产值142.2亿元,以占全市0.7%的国土面积,创造了昆明市8%的经济总量,居全省开发区首位。在商务部公布的217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排名中,位列西部地区组第七、云南省第一。

 

三年来,园区抢抓全国海关复制推广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机遇,持续扩大发展1210、9610、9710、9810业务,2022年完成跨境电商业务507.1万单、货值合计4.15亿元。外贸进出口持续稳步增长,2022年进出口总额完成518亿元,占全省的15.5%、全市的26%。

 

集聚国际一流大产业。2022年,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规模以上企业54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6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分支机构60余家,外资企业246家。云内动力、云南锡业锡材、盛丰物流、华润圣火、云南白药、北方奥雷德、云南建投等一批龙头企业在区内聚焦发展;上海临港集团、普洛斯、联东U谷等专业园区招商运营机构深度合作;华为数字创新中心为区内传统产业智慧赋能。

 

 

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沪滇合作专场——上海企业入昆签约仪式在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举办,24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产业链供应链新体系,共建沪滇产业合作新高地。

 

着力做实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以清水片区、王家营片区为载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规划建设面积23.58平方公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布局优质资源,重点承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产业。

 

2021年12月28日,园区与上海临港集团通过线上方式进行项目签约,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项目正式落地昆明。目前,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项目顺利进入实质化实施阶段。省、市、区三级投资促进部门三方联动,有效促成项目成功落地,成为近年来省市联动、合力招大引强的经典案例。

 

建设中的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

 

今年7月,临港集团与昆明市政府就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开发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拉开了上海、昆明、磨憨3地梯次布局的序幕。这对推动东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沿边产业转移合作、助力东西部协作形成有力支撑,将是昆明继托管磨憨口岸之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要抓手。

 

故事,渐入佳境

如今,国家层面对昆明提出的合作区扩区、口岸改造提升、通关便利化、承接产业转移等给予大力支持,昆明、磨憨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在外贸形势严峻的2023年,前三季度云南边境贸易进出口365.1亿元,增长71.5%;对老挝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4.7%;磨憨公路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超340万吨,贸易额达270亿元,同比增长超20%;磨憨口岸边民互市贸易总量突破100万吨、交易额超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和73%以上。

 

 

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刘洪建要求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要抢抓“沪滇·澜湄线”国际货运班列开行、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等重大机遇,认真谋划、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吸引更多优质产业、企业、项目落地。

 

在“量”上有支撑,在“质”上下功夫。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围绕做大口岸贸易、做强通道经济,综合保税区围绕保税加工、物料及服务,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围绕跨境商贸物流及进出口加工积极推动上下游产业培育发展,四区联动创新重点发展国际物流、跨境旅游医疗康养、进出口加工制造、东南亚金融贸易等主导产业,抢跑“口岸经济”转型突破口。

 

 

“口岸+”产业发展模式,“昆明总部/研发/结算+磨憨加工/组装+老挝贴牌+东盟销售”的特色产业链条,“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上海市场+云南产品”“上海总部+云南基地”的乘数效应……正在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持续增强对高端要素的吸引能力。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指出,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内陆地区从“后卫”变成“前锋”。

 

云南“赛道”正在由过去主要依靠基建、房地产投资拉动增长的发展方式,转向产业投资拉动。

 

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厚植改革基因、引领开放热潮,加强改革整体谋划和系统集成,大力推动改革创新发展,奋力打造创新开放、产业发展新高地。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磨憨—磨丁暨中老铁路展示区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11月5日,第六届进博会举行中国(云南)产业转移发展及口岸经济合作主题推介会,云南发出强音——

 

随着国家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重大政策效应持续释放,云南已逐步形成内畅外联的立体交通、齐全完备的产业配套、政策叠加的园区平台、全面起势的口岸经济、蓬勃发展的经营主体、系统集成的综合优势等“六大支撑”,成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主体省份。

 

新时代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加快发展的信心坚定、底气十足、空间巨大、商机无限,围绕打造5000亿级园区目标,发扬“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自贸精神,聚焦“沿边”和“跨境”特色,加速推进全方位开放合作,加快实施以口岸功能、口岸贸易、口岸城市为主线的产业发展政策,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焕然一新。

 

云南新赛道上的经开优势

 

一代又一代经开人激发干劲、奋发攻坚、争创一流,在祖国边疆大地写下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鲜活案例。如今,乘着南向开放、东部产业转移、沿边产业园建设的东风,一路向前,将“好牌”打成“胜局”,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的故事,渐入佳境。

 

 

 

将“好牌”打成“胜局”!中老铁路和产业转移重构的云南赛道

首页    将“好牌”打成“胜局”!中老铁路和产业转移重构的云南赛道
创建时间:2023-11-18 11:55
浏览量:0
收藏